第3期 | |
双牌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12日 |
早稻播种育秧在即,做好稻种消毒、拌种,抓好秧苗期病虫害防治,打好秧田“送嫁药”,能有效压低病虫基数,培育足壮秧苗,对实现早稻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请各县市区加强宣传指导,切实做好早稻播种育秧期病虫防控工作,把好病虫防治第一关。
一、种子消毒、拌种
秧苗绵腐病、水稻稻瘟病、稻曲病、细条病、恶苗病等多种病原菌均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播,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是减轻这些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春播在即,各乡镇农技站要大力宣传,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切实搞好早稻种子消毒工作。
1、浸种:杂交水稻种子用40%三氯异氰尿酸WP(强氯精)10克兑水5公斤,加入种子4-5公斤,浸泡10-12小时后捞起洗净沥干催芽。(常规稻种子先用清水浸10-12小时,然后消毒处理方法同杂交稻种子)
2、拌种:在稻种破胸露白时,用60%吡虫啉FS(优伴)10毫升兑水100-200毫升,倒入2.5-5公斤(干种子量)已催芽的稻种内,充分拌匀,凉1-3小时后播种即可。
二、宣传推广深水灭蛹和打捞纹枯病菌核
1、水稻螟虫主要以蛹在稻桩中越冬,其未来发生为害程度与越冬虫源基数成正相关。因此,各地应在越冬代螟虫的蛹羽化前及时进行春灌灭蛹工作,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应在螟虫羽化前(3月中旬)采取翻耕后灌深水灭蛹,一般保持水深10-20厘米左右(全部淹灭稻桩),3-4天后可排干,杀死越冬蛹和幼虫,减少虫源基数,减轻当年螟虫发生与为害。
2、水稻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稻田灌水后大量漂浮在水面。因此,各地应在春耕犁耙田时,把浮在稻田水面上的残渣捞出晒干烧毁,可以减轻当年纹枯病的发生。
三、秧苗期病虫害防治
1.烂秧病:增强土壤通透性,防止苗床土湿度过大造成生理性烂秧。气温较高时,要控制秧苗水分过快蒸腾,防止出现生理性失水、白芽或青枯死苗现象。可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剂提高抗逆性。侵染性烂秧包括绵腐病、立枯病、猝倒病等,发病初期要立即揭膜晾床,可选用敌磺钠、咪鲜胺、精甲·噁霉灵、甲霜·噁霉灵、甲霜·福美双、枯草芽孢杆菌等药剂进行叶面喷雾,防止病害扩展。发生严重时,秧田应及时换清水2-3次后再施药。
2.恶苗病:苗床发现病株后应立即拔除,以免病菌传播危害;恶苗病发生普遍时,要抢农时重新补种其它抗病品种。
3.苗稻瘟病:发病初期可用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应在75%以上)、稻瘟灵(40%以上)、嘧菌酯(25%以上)或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兑水均匀喷雾。发病重的秧田,隔7-10天再补治一次。
四、打好“送嫁药”
秧苗移栽前3-4天打“送嫁药”,做到带药移栽,能有效压低病虫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防治二化螟可选用四唑虫酰胺、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5%以上)、25%乙基多杀菌素等;防治白背飞虱选用30%噻虫嗪或70%吡虫啉(注意与拌种剂轮换);防治稻瘟病,可在水稻移栽前采取三环唑浸秧或带药移栽。此外,还可采用丙森锌、赤·吲乙·芸苔等壮根促苗,提高水稻抗逆性。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