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汉寿县植保植检站 2025年03月06日

种子消毒及早稻苗期病害预防技术意见

种子带菌是农作物病害初次侵染的重要途径,水稻种子浸种消毒是减少稻瘟病、恶苗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机插、机抛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秧苗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早稻育秧期间绵腐病、立枯病、恶苗病等常发,易造成缺苗断陇或生产计划不足。

春播在即,各乡镇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严把种子消毒和早稻苗期病害预防关,压低病虫基数,培育足壮秧苗,对实现早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具有重大意义。具体防治技术意见如下:

一、选用优质抗(耐)病品种。选择优质高产、广适抗逆、熟期适宜的早稻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病虫品种,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不在稻瘟病老病区推广易感病品种,合理选用高抗品种,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差异化搭配品种。

二、晒种、选种。浸种前晒种1~2天;清水选种,剔除烂种、病种和不健壮种子。

三、浸种。用咪鲜胺、乙蒜素、噁霉灵、氰烯菌酯、氯溴异氰尿酸等浸种,预防恶苗病、烂秧病、立枯病、猝倒病、稻瘟病。易感品种要重点做好种子消毒。

四、拌种。在种子催芽露白后,早稻用精甲·咯菌腈、精甲·咯·嘧菌、苯甲·咪鲜胺、肟菌·异噻胺、精甲霜灵等药剂拌种,预防水稻恶苗病、烂秧病、立枯病、猝倒病等主要病害,中、晚稻用吡虫啉、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预防白背飞虱、稻蓟马、稻秆潜蝇等害虫,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五、床土和育秧基质消毒处理。用敌磺钠、噁霉灵、咪鲜胺于播种后覆膜前均匀喷洒,对苗床土进行均匀喷雾消毒,预防苗期病害发生。

六、加强秧田管理。及时通风换气改善膜内环境;科学管水,要求秧田前期以秧田床土湿润管理为主,保持盘土不发白,晴天中午秧苗不卷叶。露地育秧需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方可播种,1叶展开后,适当灌浅水。2-3叶期浅水勤灌,以保温防寒为主。如遇“倒春寒”天气,要注意保温设施完好,要及时盖棚护苗或降温前灌“拦腰水”,降温后夜灌日排调温护苗。设施育秧天晴时棚内温度升高快,要及时揭膜通风,以防高温烧芽、烧苗,揭膜前要进行通风炼苗,坚持“两头开门,前后开窗,一边揭开,日揭夜盖,最后全揭”的原则,通风时要先灌水,防止生理失水造成死苗。科学施肥,防止因肥力不均而造成黄化或肥害死苗。

 

注:1、咪鲜胺浸种消毒后可不用清洗,直接催芽播种;氯溴异氰尿酸浸种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沥干后催芽。

2、常规早稻一般浸种72个小时(含消毒),杂交早稻浸种不超过48个小时(含消毒)。种子吸足水分后即可催芽。

 

公益提示:

1、认真学习贯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全面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指导工作。

2、开展“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增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覆盖率,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化学农药使用量。

3、加强基层植保植检体系建设,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