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 |
汉寿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5月06日 |
一、发生态势
1、二化螟 据我站3月11-17日调查全县9个乡镇27丘虫源田二化螟冬后基数,加权平均亩残留幼虫19066头,高达46557条,是去年的3.3倍;亩均虫量超过10000头的区域有8个,占88.9%;结合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翻耕灭蛹等情况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第一代二化螟呈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趋势。越冬代二化螟发育进度调查,预计羽化盛期4月21日—5月13日,高峰期4月30—5月2日;第一代二化螟卵孵盛期5月1—23日,高峰期5月10—12日,早于去年。测报灯下4月14日始见蛾,迟于去年,截止5月6日,测报灯下累计蛾量690头,单日最高蛾量138头,4月19—21日出现一次明显蛾峰,3日蛾量308头。5月6日大面积调查,枯鞘蔸率平均10.2%,高达36%,枯鞘株率平均1.37%,高达4.84%,亩平均幼虫3388条,高达5603条。目前田间蛾、卵、幼虫共存,幼虫量将持续上升。
第一代二化螟防控是全年二化螟防控关键,务必采取“狠治一代压低基数”的防控策略,联防联控,不留死角。受各地冬后基数、翻耕灭蛹、耕作制度、播插期不一等因素的影响,田间二化螟发生和危害程度差异较大,乡镇务必认真开展田间调查,准确掌握其发生动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早插早治,迟插的适当推迟防治时间,精准防治。做到二化防控与农药减量有机结合。
2、稻蓟马 稻蓟马平均百蔸虫量124.3头,最高288头;有虫株率19.2%,最高36%;卷叶率2.1%,最高3.4%。
二、防治意见
防治对象:全面普治二化螟、稻蓟马;老病区或感病品种预防稻叶瘟。
防治适期:5月10—16日。(播插期早、长势好的早稻防治时间靠前,播插期迟、长势差的早稻防治时间靠后)。
防治药剂:
1、防治二化螟: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阿维菌素(1.8%以上)、氯虫苯甲酰胺、阿维·甲氧虫、乙多·甲氧虫、溴氰虫酰胺、甲氧虫酰肼、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以上)、金龟子绿僵菌(80亿孢子/克以上)等,翻耕灭蛹率低的混栽区和稻油轮作区可适当加大用药量,可适当使用氟铃脲增加杀卵效果。
2、防治稻蓟马:烯啶虫胺(20%以上)、噻虫嗪(25%以上)、吡虫啉(20%以上)、吡蚜酮·烯啶虫胺等。
注意:认真阅读农药标签,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书中的使用浓度配药,均匀喷雾,喷足药液量,确保防效。施药时田间要有3-5厘米浅水层,施药后保水5-7天。防治7天后进行药效调查,防治效果不好的及时进行补治。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提高防治效果。
公益提示:
1、积极参与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合理轮换用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