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 |
邵东市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07日 |
一、种子消毒
稻种带菌是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霜霉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等病害初侵染的重要来源。稻种消毒可减轻秧田及大田病情,是减轻恶苗病、稻瘟病、胡麻叶斑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病害的一项十分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
消毒方法:浸种前晒种1-2天,清水浮选去除烂种、死种、病种和空瘪种子。易感品种要重点做好种子消毒,在清水浸种10-12小时后,用强氯精500倍液或25%咪鲜胺或25%氰烯菌酯2000-3000倍液等浸种10-12小时,漂洗干净后继续浸种催芽,有效预防苗期稻瘟病和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包衣种子直接采用日浸夜露的方式用清水浸种2-3天,每间隔10-12小时换水一次。
二、药剂拌种
药剂拌种是“治虱防矮”的一项经济有效的重要措施,可选用高含量吡虫啉拌种剂拌种,如“优拌”、“高巧”等。“优拌”、“高巧”具有强内吸性;杀虫活性高;持效期长达30天以上;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对作物安全五大特点。选用“优拌”、“高巧”等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秧田稻飞虱、蓟马和稻水象甲等害虫,并能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用法:按1包“优拌”(10毫升加水2-3两)拌种2.5-5公斤(干种子量)的比例,把已催芽破胸的种子和药液一起倒入拌种机内搅拌均匀(少量种子可倒入塑料薄膜袋内,扎紧袋口,用手握着袋子两端上下倒腾数次,药液和种子充分拌匀)然后倒出摊开,晾干后播种。
三、稻田治螟工作
1、农业防治
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在同一作业区域内全面落实“五个统一”。一是统一种植模式。要求集中连片种植,避免插花种植,减少二化螟桥梁田。二是统一品种。选择适宜的抗(耐)病虫优质品种。三是统一播期。因地制宜适期播种,特别是中稻区要视当地实际,适当推迟播种期,减少二化螟落卵量。四是统一栽培技术。要统一栽培管理,提倡集中育供秧,做好带药下田,减轻大田防治压力。提倡中晚稻低茬收割,收获时将稻桩留茬控制在10cm以下,减少越冬虫量。五是统一深水灭蛹。要充分利用二化螟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抢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盛期(3月底至4月上中旬)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深耕耙平,灌10厘米深水(低茬收割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没稻桩),浸没稻桩7-10天,配合放鸭灭虫,尽量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
2、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
推广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技术。4月5日前集中连片放置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或群集诱杀。一是干扰交配。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5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在田间每亩设置2杆袋状迷向散发器,每杆呈分散状固定3袋,散发器高度距地面1-1.2米,支撑杆间距15-17米。二是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水稻分蘖期,诱芯高于地面高度5 0厘米;水稻穗期,诱芯位置宜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有效虫源田,也要同时应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进一步扩大应用面积规模,有效压低虫口基数,降低化学防治难度。
3、生物防治
人工释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黄赤眼蜂,每代视虫情释放2-3次,间隔3-5天,每次放蜂量8000-10000头/亩,均匀放置5-8个点。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可降解释放器(蜂球)则直接抛入田中。高温季节宜在傍晚放蜂。
4、生态调控
田埂边保留功能植物,种植大豆、芝麻、波斯菊等显花作物,蓄养害虫天敌,发挥天敌控虫作用;二化螟对香根草敏感的地区在路边、沟边和机耕道旁种植香根草,丛间距3-5米,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着卵量。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
3、按照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方法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等使用农药。
4、科学合理轮换用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