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 | |
慈利县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5月08日 |
5月7日,我站在金慈街道长潭河村的玉米种植区域内首次发现草地贪叶蛾,比去年早9天。目前该区域被害地块平均被害株率1.4%,最高达8.5%,发生面积15.5亩。由于草地贪叶蛾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一旦侵入,将极易暴发成灾,会对当地及周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因此各乡镇要密切关注本区域内的发生动向,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增加监测频次,扩大监测范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草地贪叶蛾的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卵粒圆顶型,直径约为0.4 mm,卵上通常覆盖浅灰色的绒毛,1龄幼虫体色黄绿色,头部青黑色,仅1.7 mm长,像个大头娃娃。高龄幼虫的体色多变,幼虫的表皮粗糙,有皱纹和颗粒状的结构。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标志性特征是:1、头部有“Y”形纹;2、第8腹节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大黑斑。
2、为害症状:低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老熟幼虫取食玉米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还会取食玉米雄穗和果穗。
3、危害性:草地贪夜蛾具有超强的飞行能力,成虫可在几百米的高空中借助风力进行远距离定向迁飞,每晚可飞行100 km。该虫除了最喜欢的玉米(玉米品系),它还吃水稻、棉花、高粱、苜蓿、大麦、荞麦、燕麦、粟、花生、黑麦草、甜菜、苏丹草、大豆、烟草、番茄、马铃薯、洋葱、小麦等80余种植物,被评为世界十大植物害虫之一。高龄幼虫取食量特别大,被草地贪夜蛾为害的玉米,减产达20%-72%。
二、调查方法:优先调查玉米、水稻、棉花等,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调查,发现为害症状、虫粪、幼虫等,拍照上传至病虫防治微信群。
三、防控措施:各地要抓住成虫、低龄幼虫期等防控最佳节时期,做好科学防控。一是利用性诱技术,诱杀成虫;二是可施用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多杀菌素等生物农药(初孵幼虫期)或茚虫威、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溴氰虫酰胺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压低虫口基数,遏制其蔓延危害。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