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期 | |
涟源市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5月07日 |
随着温度上升,当平均温度处在25-32℃时,福寿螺进入产卵、繁殖、危害高峰(一般4-6月)。每头成螺一次产卵200-600粒,年产卵2000-8000粒,繁殖速度非常快,且从产卵到进入危害时间短,一般孵化只需8-15天。进入产卵、繁殖、危害高峰期后,田间如果不注意防治会产生较重危害。据本站调查,茅塘、杨市、龙塘等地福寿螺已对早稻幼苗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局部田块福寿螺剪食禾苗,产生断苗缺蔸。因此,请往年有福寿螺活动的乡镇密切注意其发生动态,严控第一代基数,实施防控结合,预防产生严重危害。
一、农业措施
稻田淹水后,在稻田中插 30-100 厘米高竹片(木条、油菜秸秆),引诱福寿螺在竹片(木条、秸秆)上集中产卵,每 2-3 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数量以每亩 30-80 根竹片(木条、秸秆)为宜,靠近田边适当多插,方便卵块摘除。进水口和秧田沟内采取人工拾螺,也可控制为害基数。
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采取养鸭食螺。放鸭时间为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孕穗末期,每天早晨和下午五六点钟各放养一次鸭群(每亩 15-30 只)到稻田和水渠中啄食幼螺,降低螺的数量,减少危害。
三、化学防治
(一)防治指标。成螺在水稻秧苗期达到1-2头/平方米、大田期3-4头/平方米;卵块在水稻秧苗期1块/平方米、大田期1-2块/平方米时为防治适期。
(二)防治药剂。四聚乙醛、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胺、阿维菌素等,任选一种,轮换用药,如螺害严重隔10天再施药1次。
四、注意事项
施药后7天内严禁向田外排水,避免对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