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 |
鼎城区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04日 |
水稻二化螟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也是危害我区水稻生产的第一大虫害。近几年受抗药性水平增加、机械高茬收割且秸秆禁烧、栽培制度复杂多样、气象条件适宜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二化螟在全区危害范围、危害程度呈扩大和加重态势,去年的暖冬和干旱又加重了这一趋势,预计2025年二化螟在我区大发生。据我站冬前基数调查,全区加权平均亩有活虫27447头,较上年同期高4888头,防控形势严峻。请各乡镇(街道)务必高度重视,全面落实翻耕灌深水灭蛹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应用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技术,切实压低二化螟基数,确保全年粮食稳产丰收。
一、翻耕灌深水灭蛹
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盛期,及时将冬闲田、绿肥田等有效虫源田深耕耙平,灌7-10厘米深水,浸没稻桩7天以上,全力压低二化螟虫源基数。
二、昆虫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
大力推广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干扰与诱控技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4月中旬),集中连片放置性信息素,干扰交配或群集诱杀。一是干扰交配。采用高剂量性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5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或在田间每亩设置2杆袋状迷向散发器,每杆呈分散状固定3袋,散发器高度距地面1-1.2米,支撑杆间距15-17米。二是群集诱杀。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放置1套,田间均匀放置。水稻分蘖期,诱芯高于地面高度50厘米;水稻穗期,诱芯位置宜高于稻株顶端15-30厘米。未翻耕的板田、栽培冬季作物的油菜与蔬菜田,是重要的有效虫源田,也要同时应用性信息素诱控技术。昆虫信息素干扰与诱控技术产品要确保在4月10日前全部布设到位。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