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冷水江市植保植检站 2025年04月03日

冷水江市2025年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冬后病虫基数调查、作物布局、耕作制度和栽培特点、中长期气象预报、以及历年病虫发生实况等多因子进行综合分析,2025年冷水江市水稻病虫害将仍以“三虫两病”为主,虫害重于病害,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偏重发生,局部可能大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稻瘟病中等发生,易感品种、感病区发生较重;稻蓟马、稻秆蝇较往年略有上升;7、8月份如遇连续干旱,稻赤斑黑沫蝉将会在山区靠山田块的地方偏重发生。玉米病虫害主要以玉米螟、粘虫为主,预计偏重发生。

一、二化螟

二化螟偏重发生,局部可能大发生,其中三尖镇、沙办2个乡镇发生较重,禾青镇、中连乡、铎山镇、渣渡镇、布办次之,矿办、冷办、金竹山镇发生较轻,预计全市发生面积约为7.46万亩。

主要依据:

有利方面:

(1)冬后基数数量仍然较大。据冬后调查,平均每亩残留幼虫基数13000条,高丘达到26000条以上;其中去年三尖、沙办2个乡镇发生较重地方残留幼虫基数相对较大,亩平达到20000头以上;其它乡、镇、办基数较低,亩平基数在6500-12000头/亩;死亡率(包括机械性死亡)不高,大多数在0.3-0.6%,在个别地方调查时甚至未发现死虫。

(2)栽培制度的改变。我市双季稻和一季中稻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为二化螟的生存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二化螟发生为害。

(3)品种布局。优质稻、超级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有利于螟虫为害。

(4)机械收割:随着机械化收割程度的提高,高茬收割现象越来越普遍,有利于二化螟越冬。

不利方面:

(1)人为方面。水稻散户种植越来越少,规模化种植大户逐步增加,统防统治工作的推广与普及,降低了二化螟加剧为害的可能。

(2)低茬收割:随着我市开始大力推广低茬收割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化螟越冬场所,二化螟残留幼虫基数会有所降低。

(3)药剂方面。轮换科学用药增多,不利于害虫产生抗药性,对二化螟发生为害有抑制。

2、稻纵卷叶螟、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为7.46万亩。

主要依据:

有利方面:

(1)气象因素。5、6月份历来是我市雨水集中的月份,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迁入与降落,如后期天气遇“晚秋不凉”特殊气候,有利于稻飞虱大发生。

(2)耕作栽培方式。扦花田、桥梁田的增加,为稻纵卷时螟、稻飞虱提供了广泛的食源,有利于辗转为害,增加了防治难度;优质稻、超级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同时重施N肥现象的严重,特别是禾青受氮肥厂的污染,造成植株嫩绿、贪青,利于取食。

不利方面:

(1) 规模化种植的普及,整体提高了农民素质,推动了统防统治工作及新技术的开展进度,提高了防效。

(2) 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特别是生物药剂的快速更新,降低了害虫的抗药性。

3、纹枯病

中等发生,全市发生面积约为1.6万亩。

主要依据:

有利方面:

(1)菌核量大:据冬后基数调查,平均每亩菌核量达5.2万粒左右,较去年有所降低,但仍具备了大发生的菌源基数。

(2)偏施N肥现象普遍。由于资江氮肥厂处在我市中央地带,大大增加了空气中N的浓度,同时,偏施N肥、轻施P、K肥已成为我市农民施肥习惯,导致禾苗前期生长快,封行早,禾苗嫩绿,植株抗病力弱,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3)气象因素。5、6月份历来是我市雨水集中的月份,利于纹枯病流行。

(4)随着机械化收割程度的提高,稻草还田现象普遍,有利纹枯病发生。

不利方面:

(1)种植大户逐渐增多,统防统治工作得到快速普及与推广,施药水平与施药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纹枯病的发生与蔓延有抑制作用。

(2)杂交稻种植面积增加,易感纹枯病品种种植逐渐减少,不太利于纹枯病发生。

4、稻瘟病

中等发生,以叶瘟为主,以老病区、感病品种上发生较重,尤其是糯稻,全市发生面积约为1.8万亩。

主要依据:

有利方面:

(1)稻草、稻种仍有一定的带菌率;稻草还田现象越来越普遍。

(2)随着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增加,易感稻瘟病品种(特别是湘早灿系列)种植面积有所增加,有利稻瘟病发生.

不利方面:

(1)据调查,今年我市种植品种以杂交系列为主,大多属于中抗稻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病害的发生。

(2)栽培制度及天气情况。尽管我市双季稻种植面积有逐年加重趋势,但我市中稻、一季稻种植面积仍然很大,7月底出现连阴雨天气可能性降低,不利于穗颈稻瘟发生。

5、赤斑黑沫蝉

中等发生,在7、8月份如遇连续干旱,在山区特别是靠山的田块会偏重发生。

主要依据:害虫发生突然,认识不够,防治不及时,药剂选用不当等人为方面造成。

6、稻蓟马、稻秆蝇

中等发生,比去年要轻,主要在中稻秧田以及刚移栽的中稻本田上为害重,稻蓟马、稻秆蝇发生面积分别为3.2万亩、2.4万亩。

主要依据:认识不够,防治不及时,药剂选用不当等人为方面造成。

7、玉米螟

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分别为0.8万亩。

主要依据:玉米螟的越冬场所广泛,寄主植物丰富,存活率高。

8、粘虫

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为1万亩。

主要依据:粘虫的迁飞性强,难以有效遏制。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绿色植保,健康农业,检疫先行,共享丰收。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