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 |
湘乡市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25日 |
3月8—20日,市植保站组织全市各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病虫冬后调查,根据冬后调查结果,结合我市耕作制度、品种布局及气候条件综合分析,2025年我市水稻病虫害为偏重发生年,其中二化螟大发生;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稻瘟病、稻曲病在敏感生育期遇适宜天气将偏重流行;中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潜在流行风险大;稻水象甲、细菌性条斑病得到有效控制;稻杆潜蝇、稻蓟马、水稻根结线虫等次要病虫害发生呈上升态势。夏、秋玉米草地贪夜蛾呈中等发生态势。
一、水稻主要病虫预测依据
1、越冬基数。冬后调查,全市二化螟平均每亩残留活虫量为10530条,是2024年每亩10000条的1.05倍;其中最高坵每亩有活虫25200条,2024年最高坵每亩有活虫97920条,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纹枯病冬后菌核调查,平均每亩有菌核8.59万粒,比2024年每亩7.14万粒增加20.31%;最高坵每亩有菌核21万粒,2024年20.4万粒,纹枯病具备偏重发生的菌源基数条件。
2、品种布局和耕作制度。一是我市今年计划种植早稻40万亩,中稻和一季稻15.12万亩,晚稻40.83万亩,旱粮面积4.58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20万亩,低隔品种种植面积7.5万亩,育插抛秧面积20.5万亩。单、双混栽导致病虫害桥梁田多,易造成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使防治难度增大。优质稻及早稻常规稻占比大,自身抗病耐虫能力较弱,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等穗期的暴发流行。抛秧比例大,有利于禾苗早生快发,为害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来源,并使田间荫蔽,湿度大,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二是田间管理不当,晒田过迟,多施化肥,偏施氮肥,降低了水稻自身抗病耐虫能力,有利于病虫害的暴发流行;三是机收普遍留桩高,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虫源基数大;四是施药不合理,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及病虫抗性的产生,特别是广大农户“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防治观念,极易导致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增加了防治难度。
3、气候条件。气象资料预测2025年全球气温仍呈上升趋势,降雨会增多,温暖湿润的气候易导致病虫害暴发。5、6月降水集中,正值早稻孕穗抽穗期,极有利于稻瘟病等穗期病害发生流行和迁飞性害虫迁入。8、9月份受台风影响,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多次迁入,给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8月底至9月初的“寒露风”,对晚稻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也极为有利。9月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随气流大量回迁,对晚稻生产也造成一定威胁。
4、药剂因素。主要防治药剂在生产中得到了长期使用,病虫抗药性显著增强,给病虫害的防控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水稻主要病虫防控策略
1、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植保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按照 “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等法规规定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压实防控责任。加强基层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有效防控二化螟、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危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2、加强病虫监测,确保预报准确。植保干部要加强田间调查,及时掌握田间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在病虫害大发生之前,及时准确作出预报,制订防治方案,指导全市大面积病虫防治。
3、策略。技术路线:立足抓早治小、关口前移,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推行“一虫一策、一病一方”,分类指导、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科学安全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应急防治,控制病虫危害。全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二化螟以一类防控区(重发区)要求抓好1-4代二化螟全程治理,代代严防,以村、组为单位统一栽培模式避螟,全面实施春季翻耕灌深水灭蛹、性诱灯诱控杀成虫压基数等绿色防控措施,抓住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科学用药防治,狠抓晚稻后期第四代二化螟防控,并认真落实中、晚稻低茬收割+秸秆粉碎(或依规焚烧或综合利用)减少越冬虫量;“两迁”害虫采用“压前控后”策略,严防穗期暴发成灾;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抓好药剂拌种和带药移栽等技术;稻瘟病、稻曲病重点做好水稻破口前期至齐穗期的预防工作,要重点加强常规低隔水稻品种稻瘟病的监测和防控,严防大面积暴发成灾;纹枯病提倡早预防,推广高效新药剂进行防控;强化中、晚稻秧田稻蓟马、稻秆潜蝇的防治,控制穗期危害;做好检疫性对象普查防控工作,重点抓好4月下旬的稻水象甲成虫防治及5月上旬的成虫和幼虫防治,并严格控制其扩散蔓延。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