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 | |
涟源市植保植检站 | 2025年03月13日 |
一、鼠情监测基本情况
2025年2月至今,涟源市植保站在白马镇、龙塘镇开展鼠情监测,共布设鼠夹400个,捕获鼠类12只,平均捕获率为3%(低于5%的警戒阈值)。具体监测数据如下:
1. 鼠种结构:褐家鼠2只(占16.7%),小家鼠10只(占83.3%)。
2. 性别比例:雌性2只(18%),雄性10只(82%)。
3. 年龄结构:幼年组3只(25%),亚成年组5只(41.7%),成年组4只(33.3%)。
二、发生趋势分析
1. 种群密度较低,但潜在风险需警惕
当前捕获率3%表明鼠密度总体处于可控范围,但幼年组和亚成年组占比达66.7%,预示种群处于快速增长期。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食物资源丰富,鼠类繁殖活动将显著增强,需防范4-5月种群爆发风险。
2. 优势鼠种以小家鼠为主
捕获小家鼠占比超80%,说明其已成为本地优势种群。该鼠种繁殖力强(年繁殖6-8胎,每胎4-7仔)、适应性强,易在农田、仓库及居民区扩散,需重点防控。
3.性别比例失衡提示监测局限性
雌性占比仅18%,可能与雌鼠春季繁殖期活动范围缩小有关,需结合洞穴追踪、食饵消耗法补充监测,避免低估实际种群规模。
三、春季灭鼠防治时期及药剂
1. 科学选择防控时机
抓住3月下旬至4月上旬关键期,在鼠类繁殖高峰前开展集中灭鼠,降低鼠类基数。
2. 实施分区精准防控
农田区域:以小家鼠为靶标,采用0.005%溴敌隆毒饵(稻谷基)按每亩50-100克投饵,重点布设于田埂、沟渠。
居民区及仓库:针对褐家鼠,使用粘鼠板、鼠夹物理防控,辅以0.01%溴鼠灵蜡块毒饵(避免家禽误食)。
3. 强化环境治理
清理田间秸秆、杂草,减少鼠类栖息地。
加强农舍粮食储存管理,密封垃圾容器,切断鼠类食物链。
4. 推广协同防控机制
组织镇村两级统一投药行动,避免零散防治导致鼠类迁移;利用微信平台发布《鼠药安全使用指南》,提升群众科学防控意识。
四、注意事项
1. 毒饵投放需设置警示标志,防止人畜中毒。
2. 死鼠统一深埋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3. 4月中旬开展防效复查,动态调整防控策略。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严格实施植物检疫,守好农业生物灾害防控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