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25年04月14日

湘潭市2025年水稻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测及分析

经过市、县、乡三级植保人员开展水稻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冬后基数和发育进度调查,通过从病虫害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5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263万亩次,防治面积1690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340万亩次;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320万亩次、308万亩次、206万亩次;稻瘟病、稻曲病在敏感生育期遇适宜天气将偏重流行,发生面积分别为4.5万亩次、18万亩次;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杆潜蝇、稻蓟马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1.3万亩次、25.5万亩次、25万亩次;大螟、水稻根结线虫等次要害虫轻发生。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大,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全市加权平均亩平残留虫量12589.4头,比去年同期(13154.4头)减少4.3%。湘乡市调查,最高坵每亩活虫量达到25200头(2024年为97920头)。从有效虫源田分析,全市统计有效虫源田面积120.93万亩。其中:板田69.42万亩,占比57.41%,亩平残留虫量13576.4头;绿肥田24.5万亩,占比20.26%,亩平残留虫量10736.06头;板田和绿肥田面积大、残留虫量高,为二化螟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5.86万粒,比去年同期(5.29万粒) 增加10.78%,湘乡查到最高坵每亩有菌核21万粒(2024年为20.4万粒),具备偏重发生的基数条件。

二、品种布局和耕作制度

今年我市预计水稻种植计划面积为254.4万亩,其中早稻90.00万亩。一是桥梁田多。单双混栽,栽培方式各异,栽培模式不同,导致播栽期长、生育期差异大、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生长发育,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增大了防治难度。二是品种抗性低。优质稻和早稻常规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由于优质稻和常规稻(如中安2号、中安7号)自身的抗性相对较差,对稻瘟病、稻曲病普遍低抗,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稻瘟病、稻曲病极易暴发流行。三是今年水稻继续提倡机插、机抛合理密植提单产,比往年更易形成高温高湿郁闭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不利于施药,极易造成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偏重发生。四是机收面积大。机械收割普遍留桩高、秸秆留田,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病虫源基数增大。

三、气候条件

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早稻期间降水普遍较多,强降雨集中且局地极端性强,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可能出现两个阶段的雨水集中期,此时正值早稻孕穗抽穗期,极有利于稻瘟病的暴发流行和迁飞性害虫的降落繁殖。8、9月份,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多次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药剂因素

二化螟防治上目前无特效药剂,且现有药剂持效期短,同时长期重复使用同种药剂和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二化螟抗药性高,加上各种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落实较难,致使二化螟历年来防治困难;飞虱防治主要使用吡蚜酮、呋虫胺、烯啶虫胺,不进行轮换,褐飞虱对这些药剂表现中至高水平抗性;稻纵卷叶螟对主流防治药剂氯虫苯甲酰胺、阿维等抗药性升高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的防控。

五、病虫害防治水平

部分农民重治轻防、重虫轻病、防治不适时,同区域内防治时间不一,导致水稻病虫害加重为害,增加了防治难度。

从近几年测报灯下二化螟蛾量来看,逐代叠加严重,四代蛾峰持续时间长,蛾量大。加上大部分农户对四代二化螟无防治意识,造成四代二化螟对双季晚稻的为害严重。


公益提示:

1、融合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助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科学使用农药,注意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