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 |
湘潭市植保植检站 | 2020年04月01日 |
从2月开始至3月下旬,湘潭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湘潭县、湘乡市及韶山市负责植保和测报人员开展了越冬技术调查,通过从病虫越冬基数、作物品种布局、栽培条件、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预测我市2020年水稻病虫害总体中等偏重发生,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1707万亩(次),比2019年增加319.3万亩(次)。其中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315万亩(次);稻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477万亩(次)、243万亩(次)、369万亩(次);稻蓟马、稻水象甲、稻杆潜蝇、稻瘟病、稻曲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7万亩(次)、45万亩(次)、90万亩(次)、20万亩(次)、23万亩(次)、7万亩(次);大螟、细条病性条斑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20万亩(次)、1万亩(次)。
预测依据:
一、冬后残留基数
二化螟:冬后残留基数全市加权平均每亩残留虫量11203.69头,是去年同期(7453头)的1.5倍,田间死亡率为2.8%,与去年(2.7%)基本持平,最高丘每亩有活虫47100条,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预测今年大发生。
纹枯病:据冬后调查,全市加权平均每亩菌核量14.05万粒,虽比去年同期(17.02万粒)有所下降,但菌源基数仍然较大,具备大发生的基数条件。
二、耕作制度和品种布局
1、我市的耕作制度增加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今年我市水稻种植面积预计早稻96.5万亩,中稻44万亩,晚稻114.53万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一是一季稻与双季稻混栽程度高的现象短期难以扭转,害虫有大量转移的寄主桥梁田,易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等多种害虫的世代重叠和转移为害;二是普遍开展机械收割,水稻留桩高,加上农作物秸秆的全面禁烧,有利于二化螟等病虫越冬,虫源基数大;三是免耕栽培面积扩大,施药不合理,有利于病虫害直接在本田为害及病虫抗性的产生。
2、品种布局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优质稻种植面积大(2020年估计115万亩),优质水稻自身的抗病耐虫能力差,特别是大部分的优质稻品种,抗病性差,极有利于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暴发流行。中晚稻以杂交稻为主,杂交稻植株高大,茎杆粗壮,营养丰富,生育期长,有利于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的发生为害。
三、气候条件
根据我市气象预测,2020年水稻主要生长季节(4~9月)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旱涝并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涝重于旱。雨水相对集中期出现在5月中下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市(4~9月)降水总量较常年偏多1~2成,为1000~1200mm(历年890.5mm);其中前期(4~6月)降水量偏多,为700~800mm(历年580.9mm);夏季(6月至8月)降水量偏多,为550~650mm(历年439.3mm);水稻生长期间降水普遍较多,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的降落繁殖和稻瘟病的暴发流行。8、9月份,受台风影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迁入,将给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8月底至9月初的“寒露风”,对晚稻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也极为有利。9月北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随气流大量回迁,有利于晚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同时据预测,今年天气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极端天气事件将明显增多,更加难以对“寒露风”等恶劣天气精确地作出预测预报.
四、其他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制约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有些田块根本不施药,大部分农户施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多以化学肥料为主,施肥结构的不合理,降低了水稻自身抗病虫能力,禾苗普遍早生快发、生长嫩绿,将有利于其取食和繁殖;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民朋友“重治轻防、重虫轻病”的植保观念,加上目前许多药剂对农作物病害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极易导致水稻病虫害大发生,增加了防治难度。
2、抗药性增强。部分地区长期使用同一类药剂进行防治,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加。如许多农户习惯长期使用低含量的阿维菌素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产生较强的抗药性,防治难度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