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娄底市植保植检站 2019年07月04日

2019年上半年测报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发生趋势

我市上半年水稻病虫害整体中等偏重发生,其中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稻飞虱偏重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稻瘟病偏轻发生,稻水象甲在双峰局部偏轻发生;细菌性病害零星发生。

一、上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

(一)水稻病虫害

二化螟:大发生,发生比去年迟,危害比去年重。发生面积118万亩次,防治106万亩次。

1、发生期  

越冬代: 盛蛾高峰期为4月26日-5月5日,5月8-20日为卵孵高峰,比去年迟7天。

第二代: 6月28日-7月2日为盛蛾高峰,7月5-10日为卵孵高峰,比去年迟5天。

2、发生量  

残留基数:越冬代基数为每亩虫16094头,比去年14264头高1830头;一代残留每亩2430头,比去年1541头多889头。

田间蛾量:双峰观测一代秧田蛾量平均每亩蛾690头,卵 410块,与去年接近。

田间幼虫量:一代亩平13600头,是去年的两倍。

稻飞虱: 偏重发生,早稻共发生129万亩次,防治82万亩次。

第一代迁入时期早于去年,迁入量大于去年,危害重于去年,两次较明显的迁入峰是5月10日和6月15日,百蔸长翅分别为54头、270头。早稻田间5月20日、6月25日出现较明显若虫高峰,平均百蔸虫量分别为532头、610头。

纵卷叶螟:大发生,迁入峰期长,迁入量比去年多,发生量、危害程度重于去年。全市发生面积122万亩次,防治92万亩次。

第一代偏轻发生, 5月9日开始迁入,一代没有出现明显蛾峰。第二代大发生,据双峰观测5月24日-26日出现蛾峰,亩蛾量870头高丘1950头,幼虫高峰期一般亩幼虫量26000头,高丘42500头。

纹枯病:中等发生。共发生28万亩次,防治28万亩次。

发生特点是始见早,流行快,流行期长。

始见于5月8日,比去年迟3天.流行期出现在6月8日-30日,流行期病蔸率20%,病株率9%。

稻瘟病:偏轻发生。6月上旬始见零星叶瘟。全市共发生叶瘟5万亩次,防治2万亩次。

稻水象甲:今年在双峰发生8万亩,发生量比去年少。危害期比去年迟10天,一般百蔸有成虫12-27头,高丘百蔸61头,稻苗危害蔸率16—32%,发生区通过防治没有明显危害症状。

(二)其他作物病虫害

玉米病虫:草地贪夜蛾大发生,5月15日在新化首次发现,至7月初总发生面积12.45万亩次,防治面积12.46万亩次。平均百株虫量10.2头,平均被害株率8.78%,最高被害株率45%,晚熟春玉米、夏玉米危害株率较大,平均被害株率达60%,高丘可达100%;6月14日第一次性诱到蛾,6月21-25日性诱器逐日蛾量相对较多有1-4头,防治药剂康宽、甲维盐、阿维菌素、茚虫威等。

玉米螟偏轻发生,一般螟害株率1.5-3.0%,发生较轻的地方未见明显危害;玉米蚜虫中等发生,玉米纹枯病零星发生。

柑桔病虫:中等发生,红蜘蛛、矢尖蚧中等发生,比去年轻,炭疽病、疮痂病等轻发生。

蔬菜病虫:霜霉病、瓜实蝇、炭疽病偏重发生,夜蛾类、小菜蛾、枯萎病中等发生,瓜类疫病偏轻发生。

二、下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一)水稻病虫害

根据早稻病虫残留基数、晚稻耕作栽培情况及气象因素,结合历年病虫发生实况综合分析,今年下半年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二化螟和两迁害虫发生均重于去年。

1、稻飞虱: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0万亩次.发生期与去年接近。

2、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180万亩次。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稻;第四代主要为害贪青迟熟晚稻,发生危害逐代加重。

3、纵卷叶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02万亩次。其中三代偏重发生,8月上旬出现低龄幼虫高峰,四代大发生,8月下旬至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

4、纹枯病: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6万亩次。

5、稻曲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次。

6、稻瘟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2万亩次。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中等发生,今年白背飞虱发生量比去年大,预计发生程度会重于去年。

8、细菌性病害:局部发生,如8月中下旬出现长期多雨天气将偏重发生。

(二)玉米病虫

草地贪夜蛾在迟栽春玉米、夏玉米上仍将严重为害,据7月2日草地贪夜蛾水稻监测点上调查,百乐宝性诱桶诱蛾两只,其中一只为草地贪夜蛾,玉米收割后草地贪夜蛾极有可能危害其它作物。玉米螟、蚜虫将中等发生,纹枯病、大小斑病将偏轻发生。

(三)柑桔病虫

柑桔红蜘蛛、蚜虫、蚧壳虫、潜叶蛾、锈壁虱、炭疽病、疮痂病将中等到偏重发生,天牛轻发生。

(四)蔬菜病虫

偏重发生。斜纹夜蛾、菜青虫、菜蚜、甜菜夜蛾偏重发生;豆野螟、烟青虫、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疫病、霜霉病、炭疽病、软腐病中等发生。

三、原因分析

1、病虫基数

一代二化螟残留基数高于去年,二代二化螟主峰卵孵高峰期在7月5-10日,但世代重叠,田间发生情况复杂,二化螟对主打药剂抗性高,防效不佳,导致残留基数较大,是三、四代二化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

田间纹枯病菌源充足,中后期气候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纹枯病的流行。稻瘟病感病品种比例高,中稻区叶瘟普遍发生,特别是老病区局部偏重,菌源充足有利稻瘟病的发生危害,据我市气象部门预测,9月中下旬寒露风天气比较明显,对晚稻穗颈瘟发生有利。        

2、耕作制度、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

一季稻面积大,单、双混栽仍然严重,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和两迁害虫的转迁为害。另外直播面积增加和机械收割,稻田高留桩,有的农户缺乏平衡施肥观念,重氮轻磷钾肥,易导致禾苗生长过旺,田间郁蔽度大,有利于害虫的发生繁衍和病害的扩展危害。

蔬菜种植复种指数高,给病虫发生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场所。

3、防治因素

随着拌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对南黑和中晚稻前期病虫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4、气候条件

据气象预报:上半年降水高于去年,下半年有可能出现秋旱,寒露风9月下旬出现,初日接近常年,7-9月平均气温略偏高,极端最高气温为39-40度,夏秋高温高湿天气,有利纹枯病的流行和飞虱的取食为害。新化、涟源山区海拔高、雾天多,田间湿度较大,田间小气候有利稻瘟病发生,特别是破口期如遇阴雨天气,对穗颈瘟十分有利。


【纠错】 【打印本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