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 |
娄底市植保植检站 | 2018年07月08日 |
今年上半年我市早稻病虫属偏重发生,其中一代二化螟大发生,双峰全县大发生,涟源、新化、娄星区主要双季稻区12个乡镇大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比去年要轻;稻飞虱、纵卷叶螟中等发生,但纵卷叶螟比去年严重; 稻瘟病偏轻发生;稻水象甲在双峰局部发生;细菌性病害在早稻、一季稻上轻发生。
一、上半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实况
(一)水稻病虫害
稻飞虱: 中等发生,早稻共发生103.3万亩次,防治75.4万亩次。
第一代迁入时期等同于去年,但迁入量少于去年,危害轻于去年,两次较明显的迁入峰是5月15日和6月3日,百蔸长翅分别为17头、157头。早稻田间5月25日、6月13日出现两次较明显若虫高峰,平均百蔸虫量分别为260头、470头。
纵卷叶螟:中等发生,迁入峰期长,迁入量比去年多,发生量、危害程度重于去年。全市发生面积100.3万亩次,防治72.5万亩次。
第一代偏轻发生, 5月6日开始迁入,一代没有出现明显蛾峰。第二代中等发生, 5月30日和6月5日两个蛾峰,亩蛾量168头和301头,幼虫高峰期一般亩幼虫量3800头,高丘22000头。
二化螟:总体偏重发生,双峰大发生,涟源、新化、娄星区部分乡镇大发生。双峰县冬后残留基数少于去年,但由于旱情,3月底4月初化蛹高峰期间翻耕灭蛹面积少于去年,5月初枯鞘蔸率高于去年,全市一代通过两次化学防治才控制危害,残留基数还是高于去年,给二代防治增加了难度。上半年二化螟发生面积135万亩次,防治118.2万亩次
1、发生期
越冬代: 盛蛾高峰期为4月23-5月2日,5月3-18日为卵孵高峰,与去年接近。
第二代: 6月23-7月1日为盛蛾高峰, 7月5-7日为卵孵高峰,与去年接近。
2、发生量
残留基数:越冬代基数为每亩14264头,与去年相当;一代残留每亩1541头,比去年1300头多241头。
田间蛾量:一代秧田蛾量平均每亩蛾860头,卵600块,与去年相近。二代平均每亩蛾量155头。
田间幼虫量:全市一代亩平6180头,比去年多80%,双峰19700比去年多2100头。
纹枯病:中等发生。共发生24万亩次,防治19万亩次。
发生特点是始见早,流行快,流行期长。
病害始见于5月3日,比去年早5天.流行期出现在6月10日-30日,流行期病蔸率23%,病株率9.6%。
稻瘟病:偏轻发生。6月上旬始见零星叶瘟。全市共发生叶瘟0.3万亩次,防治5万亩次。
稻水象甲:今年在双峰发生5万亩,比去年多1万亩。危害期等同于去年,但防治后危害轻于去年,一般百蔸有成虫17-32头,高丘百蔸100头以上,稻苗危害蔸率20—42%,发生区通过有效防治没有明显危害,防治效果好。
细菌性基腐病、褐条病等在老病区及沿河两岸稻田零星发生,发生程度轻于去年,发生面积少于往年,全市发生6300亩。
(二)其他作物病虫害
玉米病虫:玉米螟偏轻发生,一般螟害株率1.5-3.0%,发生较轻的地方未见明显危害;玉米蚜虫偏轻发生,玉米纹枯病零星发生。
柑桔病虫:中等发生,红蜘蛛、矢尖蚧中等发生,比去年轻,炭疽病、疮痂病等轻发生。
蔬菜病虫:霜霉病、瓜实蝇偏重发生,枯萎病中等发生,炭疽病中等偏重发生,夜蛾类、小菜蛾中等发生,茶黄螨偏重发生,瓜类疫病偏轻发生。
二、下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
(一)水稻病虫害
根据早稻病虫残留基数、晚稻耕作栽培情况及气象因素,结合历年病虫发生实况综合分析,今年下半年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二化螟重于去年,两迁害虫与去年相近。
1、稻飞虱: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94万亩次.发生期与去年接近。
2、二化螟:大发生,发生面积251万亩次。第三代主要为害中晚稻;第四代主要为害贪青迟熟晚稻,发生危害逐代加重。
3、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10万亩次。其中三代偏重发生,8月上旬出现低龄幼虫高峰,四代中等发生,8月下旬至9月初出现低龄幼虫高峰。
4、纹枯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0万亩次。
5、稻曲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8万亩次。
6、稻瘟病:偏轻发生,发生面积8.8万亩次。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轻发生,今年白背飞虱发生量少于去年,预计发生程度会轻于去年。
8、细菌性病害:局部发生,如8月中下旬出现长期多雨天气将偏重发生。
(二)、玉米病虫
地老虎、玉米螟、蚜虫将中等发生,纹枯病、叶斑病将偏轻发生。
(三)、柑桔病虫
柑桔红蜘蛛、桔蚜、蚧壳虫、潜叶蛾、锈壁虱、炭疽病、疮痂病将中等到偏重发生,天牛轻发生,叶斑病偏轻发生。
(四)、蔬菜病虫
将偏重发生。斜纹夜蛾、菜青虫、菜蚜大发生;甜菜夜蛾偏重发生;豆野螟、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烟青虫中等发生;疫病、霜霉病、炭疽病、软腐病中等至偏重发生。
三、原因分析
1、病虫基数
第二代二化螟残留基数高于去年。第二代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在7月5-7日,此时早熟早稻已接近成熟,二化螟对主打药剂抗性高防效不佳,残留基数较大,对三、四代二化螟防治增加了很大难度。
田间纹枯病菌源充足,中后期气候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纹枯病的流行。稻瘟病感病品种比例高,新化中稻区叶瘟普遍发生,特别是老病区局部偏重,菌源充足有利稻瘟病的发生危害,据我市气象局预测,今年降雨量少于去年,但9月中旬寒露风天气比去年明显,对晚稻穗颈瘟发生有利。
2、耕作制度、栽培管理和品种布局
一季稻面积大,单、双混栽仍然严重,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和两迁害虫的转迁为害。另外抛秧、再生稻的推广和稻草还田的耕作习惯以及机械收割,稻田高留桩。有少数农户缺乏平衡施肥观念,重氮轻磷钾肥,易导致禾苗生长过旺,过余嫩绿,田间郁蔽度大,植株抗性降低,有利于害虫的发生繁衍和病害的扩展危害。
蔬菜种植水平不断提高,复种指数越来越高,给病虫发生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场所。
3、防治因素
随着拌种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对南黑和中晚稻前期病虫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也可能是近年飞虱、南黑、蓟马等发生轻的原因之一。
4、气候条件
据气象预报:上半年降水少于去年,下半年降水与去年接近,有可能出现秋旱,寒露风天气较明显,7-9月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极端最高气温为38-39度,夏秋气温高湿度大,有利纹枯病的流行和飞虱的取食为害。新化、涟源部分乡镇海拔高、雾天多,田间湿度较大,田间小气候有利稻瘟病发生,特别是破口期如遇阴雨天气,对穗颈瘟十分有利。
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在夏秋蔬菜上造成危害。